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积极推动“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两个战略任务深度融合,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流大学采取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四双”模式培养国家卓越工程师工程博士,专业化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通过“创新链—人才链”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塑造创新内生力,延续技术血脉,培养后备人才。


一、培养目标

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未来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突出的创新精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专业技能,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以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等)为主,逐步开展科技设计和创新创业管理等。


二、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

采取理论、方法、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培养。

“四双”培养模式

与合作大学采取“四双”模式专业化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学生在大学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在中心本部及黄埔创新学院学习创新创业课及进入颠覆性项目进行实战式训练,大学学术导师、中心本部或黄埔创新学院创新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参照准科研人员承担创新创业任务和获取报酬,在理论成绩与实战效果达标后授予学位及创新衔,把学生打造成为深刻理解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知识载体,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储备技术传承人。



课程设置

每个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本理论、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实践等三个模块。

(1)专业基本理论

主要教授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由合作大学与中心共同设计、大学授课。

(2)创新创业方法

主要教授知识融合的方法与技能,其中:

《科技设计》课程重点讲授基于“工业设计+人工智能”实现技术规划与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学生技术产品规划、设计创新和实现能力;

《技术解析》课程重点介绍各领域颠覆性技术成果及前沿技术进展,分析各成果的特点及应用潜力,开阔学生技术视野;

《技术商业化》课程重点讲授技术商业化的模式和推进策略,提高学生成果产业化策划能力。

由中心设计和授课。

(3)创新创业实践

学生以真实项目为基础进行项目策划训练(专业实践)、科研转化训练(科研实战),提高实战能力。

项目策划训练由中心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判断和策划能力,学生在创新导师、中心研究人员和技术运营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并实践中心项目逻辑评价模型。

科研转化训练由中心与大学共同指导,应以中心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为基础进行,学生相对独立地承担与专业相关、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工作,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针对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撰写科研实战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内容,经双导师和中心审核评定后实施。


三、师资团队

授课教师专业基本理论课一般由大学安排相关专业教授讲授,创新创业方法课由中心安排高级研究人员讲授。

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由学生所在大学相关院系教授担任,一般在学生入学前完成,具体参照合作大学的规定执行。中心可向合作大学推荐拟合作的学术导师。

创新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项目策划和科研转化训练,一般在学生入学后采取“1+X”模式组建。学生采取双向选择模式选择一位与其专业方向匹配的主导师(遴选自中心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控股及参股企业高管,共建平台高级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总体负责学生培养、指导学生的项目策划和科研转化训练。学生可进入中心多个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科研转化训练,项目负责人自动成为学生的副导师(即项目导师),指导学生在参与该项目期间的学习和训练。根据学生参与项目任务涉及其他专业领域指导的需要,还可以有其他创新导师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


四、招生与培养

全日制模式招生和培养。

招生

中心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或与合作大学达成的招生方案,通过合作大学、中心官方渠道发布招生简章(或通知等),学生自愿报名,合作大学进行资格审查,合作大学与中心联合进行考察、面试,按培养目标挑选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意愿的学生,通过后按照相关要求报批后由合作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

培养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本科直博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常规安排第1-2学年在合作大学学习专业基本理论课,第3-5学年在中心本部及黄埔创新学院学习创新创业方法课、开展项目策划和科研转化训练,完成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合作大学规定的年限。

创新创业博士项目(与香港地区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常规安排为首18个月(第1学年、第2学年上学期)在合作大学学习专业基本理论课,其后24个月(第2学年下学期、第3学年、第4学年上学期)在中心本部及黄埔创新学院学习创新创业方法课、开展项目策划和科研转化训练,最后6个月(第4学年下学期)在合作大学就读。

授课安排专业基本理论课一般由合作大学分专业授课,按照培养要求进行考核。创新创业方法课由中心不分专业授课,滚动开课,授课地点在中心本部或黄埔创新学院,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课,采取“课程考核+项目考核”模式评价,每门课完成后独立考核,三门课程完成后组队进行项目设计考核,三门课程考核成绩、项目设计考核成绩汇总作为创新创业方法课考核成绩。创新创业实践一般由学生独立进行,支持学生组队实施重大项目,但每人分工应相对明确。博士研究生应至少参加两个项目的科研转化训练,实践训练以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五、毕业和学位授予

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符合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定位。学生应从参与的科研转化训练项目中选择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在双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内容,按照合作大学的规定开展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

学生完成所在大学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达到毕业及学位授予要求后,由所在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和授予学位;完成中心创新创业方法课学习并符合实战训练要求后,中心根据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效果,授予学生“橙士”或“青士”创新衔。


咨询电话:010-60976577

咨询邮箱:icollege@jingjinji.cn,贺老师

备注:工作日接待来访咨询,请提前预约。地点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东升科技园北街6号院9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