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树林
白树林
特聘教授BAI Shuling电子邮箱:baisl@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生物研究所所长。
教授,获得法国巴黎高等工艺制造中央学院材料与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Nano Materials Science编委。长期从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在连续和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当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导热粒子填充树脂基热管理材料的研究,研制了石墨烯、氮化硼、高导热碳纤维等填充的硅橡胶、热塑性/热固性树脂基导热材料。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石墨膜面外垂直取向超高热导率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了国际领先的高达613 Wm-1K-1的面外热导率。提出了FDM 3D打印挤出过程中石墨烯和氮化硼片的翻转取向技术,实现了填料沿面外的高取向度,从而获得了面外热导率达到12 Wm-1K-1的聚氨酯基导热材料。承担国家、地方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50余篇,获批专利10余项。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热管理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
招生需求:围绕面向电子器件热管理问题,开展新型柔性、高热导率热界面材料的研究。主要面向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学生。
电子邮箱:baisl@jingjinji.cn
参考资料:http://www.mse.pku.edu.cn/info/1199/1239.htm
- 陈良怡
陈良怡
特聘教授CHEN Liangyi电子邮箱:lychen@pku.edu.cn北京大学博雅特聘、长聘教授,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获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延续)资助,是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法国科学院生物成像国际研究网络的中方总协调人。为了在不同的时空尺度研究糖尿病相关的胰岛素分泌调控,发明一系列的高时空分辨率生物医学成像的可视化手段,包括高分辨率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海森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活细胞双模态超分辨率显微镜,发明基于新数学原理的稀疏解卷积超分辨率成像算法,实现活细胞成像中分辨率最高(60nm)、速度最快(564Hz)、成像时间最长(>1小时),也能够实现跨尺度多模态超分辨提升,帮助发现新细胞器以及解析临床发病机制。这个算法成为底层技术支撑,也延伸至水下声学成像、天文观测等领域。工作获得“2021、2023年度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等奖励,并两次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包括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以及活细胞超分辨率显微镜等技术已经商业化,整机在与Zeiss、Nikon 等高端产品头对头竞争中胜出,解决高端显微镜的卡脖子问题,驱动源自中国的原创技术的出海,完成对欧美国家的整机出口。商业化机器使用已产出超160 篇,完成从基础理论创新-新技术方法-生物医学应用-商业转化-推动领域前进的闭环。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
活细胞超分辨率方法开发数字细胞生命的信息采集以及模拟
自由活动小鼠学习记忆过程中神经链接网络变化规律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以下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超分辨光学以及控制硬件开发;微型化显微镜开发;超分辨重建算法以及图像智能处理;生物信息学与图像结合分析;细胞培养和细胞生物学实验
电子邮箱:lychen@pku.edu.cn
参考资料:https://future.pku.edu.cn/jsdw/jy/fzyxs1/9c0d6055d1104241a61f9d55c62b8d82.htm
- 冯丽爽
冯丽爽
特聘教授FENG Lishuang电子邮箱:fengls@jingjinji.cn面向航空航天、医工交叉等领域,一直从事生物光学成像仪器、先进光纤传感技术与微纳光子学与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重大探索、基础科研、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在非线性光学成像、微纳光子传感、偏振及偏振测量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创造性工作,在光纤传感器的工程化和微纳光子器件研发上做出贡献,作为核心成员实现我国自主研制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世界上首次实现双光子显微镜在轨正常运行。曾获部级技术发明奖1项、技术进步奖2项。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约200篇。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光基多模态成像;光电基体外诊断器械
招生需求:目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自由运动动物深脑成像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和《用于在体实时脑成像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发》,同时承担生物磁探测及成像技术的研发工作。希望招收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fengls@jingjinji.cn
- 冯林
冯林
特聘教授FENG Lin电子邮箱:linfeng@buaa.edu.c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2011年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优秀年轻学者、2013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2020年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微纳米机器人技术委员会理事。目前担任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编委,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曾任国际机器人会议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ROS)的编委、分会主席。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Small、Lab on a chip、APL等期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0余篇(封面文章10篇,高被引1篇)。出版教材《微纳米机器人概论》及英文专著共4部。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微型机器人
研究重点:
靶向药物输送场控微纳米机器人精准化技术与医用基础研究;
自主式姿态可控胃肠镜用胶囊机器人;
微纳米级高通量高精度细胞筛选用光电镊微操作系统。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infeng@buaa.edu.cn
参考资料:https://shi.buaa.edu.cn/fenglin/en/index/189781/list/index.htm
- 侯延冰
侯延冰
特聘教授HOU Yanbing电子邮箱:houyb@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与生物项目部部长。
教授,获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博士学位;1997年—现在,任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曾担任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发光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常年从事光电材料和器件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研究兴趣包括钙钛矿光电器件、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 承担科研项目近30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60多篇。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曾任《发光学报》编委、稀土学会发光分会常务委员、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组成员、科技部“863”和“973”评审专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科学进步奖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太阳能电池;光二极管;纳米光电材料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钙钛矿材料激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纳米发光材料和器件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houyb@jingjinji.cn
参考资料:https://faculty.bjtu.edu.cn/sci/5937.html
- 胡清
胡清
特聘教授HU Qing电子邮箱:huq@sustech.edu.cn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环境化学、环境污染和水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主任。2017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环荣获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荣获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度荣获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拥有30多年的研究和工作经历,近5年,在大数据与环境、碳中和碳减排、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国内外实践经验。牵头负责完成二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水专项”、“固废专项”、“土专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等。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
大数据与生态环境;
碳减排碳中和;
土壤与地下水;
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管理等。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与碳减排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等,希望招收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环境经济学、水文地质等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huq@sustech.edu.cn
- 黄洪
黄洪
特聘教授HUANG Hong电子邮箱:huangh@jingjinji.cn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 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1991年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 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1年-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任教
200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广东省政府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从事产学研合作开发材料和精细化学品30余年,主持8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有5项成功进入工业应用,主持设计成功国内首套无毒聚氨酯固化剂生产装置。近10年来致力于超级电容器、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材料和二氧化碳电催化及光催化先进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一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编著出版《精细化学品常用仪器分析》专著1部。培养材料化工专业领域硕士63名,博士7名。曾获省部科技进步奖3次。研究方向: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研发;电容器、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材料和二氧化碳电催化及光催化先进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聚氨酯材料;光降解光还原材料;能源材料;微胶囊和中空材料;一维和二维材料
研究课题: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研发;电容器、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材料和二氧化碳电催化及光催化先进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
招生需求:熟悉和掌握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相关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规范;具备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能够撰写科技论文和专利申请文件;具备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电子邮箱:huangh@jingjinji.cn
- 赖建诚
赖建诚
特聘副教授LAI Jiancheng电子邮箱:laijc@jingjinji.cn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南京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在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柔性传感与电子皮肤、功能自修复材料与器件及高性能锂电池等领域研究经验丰富。作为核心成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并参与多项国内及国际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包括Nature Energy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PNAS 1篇,Matter 1篇。获中国、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共10余项,部分成果正在进行产业转化。担任功能材料和器件领域期刊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Materials & Design等审稿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曾获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和首届“CPCIF-CLARIANT”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奖等荣誉,并受邀出席第67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新材料
研究重点:
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
柔性传感、电子皮肤与触觉界面;
功能自修复材料与器件;
高性能和高安全性锂电池。
招生需求: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拉伸多模态触觉芯片及机器人电子皮肤研发”项目,任项目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欢迎对柔性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化学、材料、电子、机械、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
电子邮箱:laijc@jingjinji.cn
- 白树林
-
- 李嵘峰
李嵘峰
特聘副教授LI Rongfeng电子邮箱:lirf@jingjinji.c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生物功能材料、柔性传感器件与系统以及可穿戴健康检测设备。主持或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主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涉及一氧化氮生物传感器、多巴胺光电一体传感器、可降解生物电池、脑机接口材料及器件、瞬态安全器件等领域,研究成果发表于 Nat. Commun., PNAS,Small, J. Power Sources 等期刊,担任多家 SCI 期刊审稿人和投资机构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新材料
研究重点:
生物功能材料
柔性传感材料、器件及系统
可穿戴连续健康监测系统
瞬态电子器件
招生需求:目前负责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高强度运动人群连续汗液监测系统”项目技术研发以及成果转化。欢迎具有材料、电子、计算机、生物及医学相关背景的同学联系交流,共同探索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问题,一起开发既有趣又实用的产品!
电子邮箱:lirf@jingjinji.cn
- 李润涛
李润涛
特聘教授LI Runtao电子邮箱:lirt@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药项目部部长。
北京大学教授,博生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研究,曾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20多项,培养研究生70多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20多项。发现多个候选药物,其中三个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完成10多个新药工艺的研发。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分子药物研发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有志于从事新药研发,具有药学和化学知识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lirt@jingjinji.cn
- 李伟善
李伟善
特聘教授LI Weishan电子邮箱:liws@jingjinji.cn华南工学院学士、南京化工学院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锂离子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07,2012)、二等奖2项(2004,2016)、三等奖1项(2001)。2007年获得第九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至今连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储能电池;燃料电池;工业催化;金属腐蚀;电加工
研究课题:探索高比能量储能电池新体系和新材料
招生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与化工
电子邮箱:liws@jingjinji.cn
- 李志宏
李志宏
特聘教授LI Zhihong电子邮箱:zhhli@pku.edu.cn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集成微纳系统系主任。1992年和1997年分别在北京大学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2000年到200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做访问学者。2004年7月返回北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MEMS/NEMS理论、设计和加工方面的研究,在生物微机电(BioMEMS)和微纳流控系统(Micro/Nanofluidics)取得突出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申请和授权专利39项(授权27项)。担任本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EE MEMS、Transducers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MicroTAS ETPC委员,IEEE MEMS 2022和MicroTAS 2022共同主席。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生物微机电系统,主要聚焦于用于健康医疗得可穿戴和可植入器件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研究课题:可穿戴脑机接口,植入式脑机接口。希望招收集成电路、微纳机电系统、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zhhli@pku.edu.cn
参考资料:https://ic.pku.edu.cn/szdw/zzjs/jcwnxtx1/lzh/
- 刘先国
刘先国
特聘教授LIU Xianguo二级教授,1992-199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9年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基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2022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教授,历任生理教研室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现任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高级创新师、中山大学疼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副会长、国家卫建委疼痛病诊治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神经科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2014-至今入选Elsevier中国高引用学者。2023年入选Research.com发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研究领域:神经科学,聚焦于慢性疼痛,记忆和情感障碍。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和诊断治疗设备
招生需求:生物、医学、药学
电子邮箱:liuxg@jingjinji.cn
参考资料:https://zssom.sysu.edu.cn/zh-hans/teacher/483
- 刘泽文
刘泽文
特聘教授LIU Zewen电子邮箱:liuzw@jingjinji.cn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肥东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7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室副主任,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微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多次担任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大专项和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曾经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师,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等称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拥有发明专利30多项。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传感器
研究重点:射频MEMS;氮化镓MEMS传感器及电路系统;硅基纳米孔技术及其在生物和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精密仪器和控制技术等背景的学生。电子邮箱:liuzw@jingjinji.cn
参考资料:https://www.ime.tsinghua.edu.cn/info/1015/1152.htm
- 罗琳
罗琳
特聘副教授LUO Lin电子邮箱:luol@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博士,本硕博连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本科,中科大电子系智能信息通讯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青年委员及病理标准工作组组长。曾任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副教授,IBM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专利孵化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病理快速辅助诊断和癌症早筛市场,重点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落地中面临的鲁棒性、准确性、交互易用性等关键挑战,并结合超分辨成像等先进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开展智能诊断算法及设备的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落地。
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重点:
临床病理智能诊断鲁棒性算法研发
多模态智能病理辅助诊断系统研发和临床转化
医生标注和辅助诊断系统的用户体验研究
招生需求:病理成像与智能诊断,招收计算机、电子、光学、生物医学工程、数学等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luol@jingjinji.cn
- 彭俊彪
彭俊彪
特聘教授PENG Junbiao电子邮箱:pengjb@jingjinji.cn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院长;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广东省第十四届丁颖科技奖,曾任科技部新型显示总体专家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专家,现任国务院材料学科评议组专家。主要从事印刷显示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OLED和QLED;研究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材料及背板技术,在高迁移率和高稳定性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在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与显示技术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3)、广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件(含国际专利),其中授权专利100余件。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半导体显示、传感探测
研究重点:
有机发光器件与显示(OLED);
印刷有机/高分子薄膜工艺;
OLED 器件物理;
薄膜晶体管(TFT)器件与阵列驱动。
招生需求:薄膜晶体管技术、显示技术、有机高分子光电技术等
电子邮箱:pengjb@jingjinji.cn
参考资料:
https://www2.scut.edu.cn/_upload/article/files/44/40/d60da9974f1da570c9d23a3d162a/4554741e-fda4-4750-95eb-67ea9f319485.pdf
- 李嵘峰
-
- 乔立红
乔立红
特聘教授QIAO Lihong电子邮箱:qiaolh@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系任教。曾任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客座研究员,美、英、法国多所高校访问教授。在产品研制工程、产品全生命周期建模与管理、数字化制造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XX基础科研、XX预研和航空航天企业应用等项目多项,有丰富的项目研发经验和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7项,出版专著6部。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
研究重点:
智能制造技术、装备与系统;
研发设计仿真工业软件。
招生需求: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相关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qiaolh@jingjinji.cn
- 邱晓彦
邱晓彦
特聘教授QIU Xiaoyan电子邮箱:qiuxy@bjmu.edu.cn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原主任,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国家卫健委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免疫相关重大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会监事等。创立广州艾赛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为公司全职首席科学家,负责公司的产品布局战略及重要管线开发工作。在国际上原创性发现非B细胞可以产生Ig,颠覆了免疫学经典理论,发表60余篇原创性SCI论著;累计获得国家级基金持续支持2000余万。在国际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发现了一系列致病性Ig有望成为新的疾病标志物及治疗靶点,部分成果正在进行转化研究,并获得科技部首批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
治疗性新靶点研发
人源化抗体药物研发
新型诊断试剂研发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医学及药学、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qiuxy@bjmu.edu.cn
参考资料:https://sbms.bjmu.edu.cn/jsdw/bssds/Xiaoyan_Qiu.html
- 宋保栋
宋保栋
特聘副教授SONG Baodong电子邮箱:songbd@jingjinji.cn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2013年),以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1年)。
长期致力于现代环境检测/监测新技术、新仪器、新型生物敏感材料的研发、水环境水质监测集成系统研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信息平台研发等,成功研发出多款商业化仪器及系统,并在污水检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环境应急检测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曾主持/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项目5项,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水专项”、国际合作专项等。
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
研究重点:
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
光电基生物传感器;
微流控化学分析技术及仪器。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质急性毒性分析仪开发及其在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应用”等,希望招收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仪器仪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songbd@jingjinji.cn
- 王爱民
王爱民
特聘教授WANG Aimin电子邮箱:wangaimin@pku.edu.cn主要从事飞秒光纤激光器、特种光纤及微型化多光子生物医学成像等相关技术。1)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仅重2.2克,实现自由运动条件下小鼠大脑神经元高速高分辨的动态信号成像,入选中国科技部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Nature Methods 2018年年度方法;2)发明了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实现对自由运动小鼠海马CA1亚区的直接观测记录,在世界范围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3)成功设计制作出基于人体细胞线粒体代谢物质自发荧光的手持式双光子显微镜,并成功实现其在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实验,实现了多项世界级技术和应用的突;4)系列生物医学成像用780/920/1030/1100/1560/1700nm飞秒激光器的研发和产品化,实现多项产品转化。 “集成超快激光器双光子光片显微镜”项目获得2018年第18届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2年,获得中国国家优秀专利奖,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实现相关产品的商业转化,突破实现国产高端成像设备在欧美反向销售突破。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
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
多模态内窥镜成像系统;
无标记多光子疾病诊断技术;
多色超快光纤激光器;
人体磁成像。
招生需求: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多波长多光子生物成像显微镜、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多光子无标记疾病诊断技术、多光子内窥镜系统、人体磁成像、飞秒光纤激光器等。希望招收物理、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wangaimin@pku.edu.cn
- 王俊奇
王俊奇
特聘副教授WANG Junqi电子邮箱:junqi.wang@chromxhealth.com精智未来(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内布拉斯加大学科尔尼分校学士,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曾担任美国Kindwell Inc(康德威尔公司)首席技术官、密歇根商业咨询俱乐部副主席。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同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评审委员,并多次被邀请至受邀在国际顶尖会议IEEE Transducer, Eurosensor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默克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做专题报告。
2021年创立精智未来(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致力于全球智能呼气分析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来实现精准的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公司成立前由BICI出资并和密歇根大学共同开发相关技术,目前已获得包括复星创富、真格基金、碧桂园创投、以及其他相关产业投资者的数千万元的融资。曾获得“X·36 Under 36未来中国商界最不可忽视的人”、广东省十大新锐粤商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医疗器械、代谢组学
研究重点:MEMS传感器、MEMS微型气相色谱、质谱仪、高性能气体富集和分离材料、呼吸代谢组学
招生需求:精密仪器、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MEMS器件设计和加工、人工智能、大数据、微流控
电子邮箱:junqi.wang@chromxhealth.com
- 夏善红
夏善红
特聘教授XIA Shanhong电子邮箱:xiash@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央研究院院长、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获得英国皇家学会Royal Fellowship、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 Scholarship。曾任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固态传感器执行器与微系统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出版专著1本,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传感器分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传感器
研究重点:微纳传感器及其系统,包括微机电(MEMS)电场传感器、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等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或信息处理等学科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xiash@jingjinji.cn
- 夏洋
夏洋
特聘教授XIA Yang电子邮箱:xiay@jingjinji.cn【教育经历】
1979-1983 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
1987-1990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师从柯俊院士,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1998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师从肖纪美院士,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1995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从事快速凝固铝合金研究,应用于火箭推进,获航空部三等奖。
1998至今 中科院微电子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A级教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2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成果及荣誉】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一等奖、中科院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新原理集成装备”,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等项目,研发了变电场原子层沉积、吸附反应外延、超高真空材料制备原位分析仪器等装备并成功实现产业转化,其中多项成果应用到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相关单位,支撑了我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精密探测等前沿技术发展。研发了全套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仪器,编写了配套教材,成果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推广应用。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
集成电路装备;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基础科学。
招生需求:目前研究项目为“基于二维材料下一代集成电路装备研发”。从事曝光机、ICP刻蚀机、原子层刻蚀ALE、 PECVD、PVD、ALD、PEALD、cluster薄膜集成系统、二维材料及纳米量子器件制备系统、科教融合集成电路设备等仪器装备研究。希望招收集成电路制造、材料、物理、机电一体化背景学生。
电子邮箱:xiay@jingjinji.cn
- 熊惠磊
熊惠磊
特聘助理教授XIONG Huilei电子邮箱:xionghl@jingjinji.cn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致力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发以及工艺装备集成,已在镇江有机质协同处理中心和洋河股份基地酒厂等地开展了示范应用;曾主持/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12篇,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并作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完成工程类项目近20个,项目合同额累计约2亿元。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
绿色低碳资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生物发酵工艺开发与装备集成
招生需求:重点关注发酵工程或提取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xionghl@jingjinji.cn
- 乔立红
-
- 闫江
闫江
特聘教授YAN Jiang电子邮箱:yanj@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项目部部长。
先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微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有超过30年的工作经历,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微电子中心有3年访问学者和英飞凌公司美国研发部10年的工作经历。2009年全职回国后入职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同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获得44项美国发明专利和48项中国发明专利。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北京市2016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
集成电路先进工艺技术;
集成电路新器件结构;
工艺仿真;
金刚石新型器件。
招生需求: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工艺仿真,新型金刚石器件以及生物传感器。希望招收具有电子信息专业背景,最好是具有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yanj@jingjinji.cn
参考资料:https://people.ucas.ac.cn/~0012124?ivk_sa=1024320u
- 尹源
尹源
特聘助理教授YIN Yuan电子邮箱:yiny@jingjinji.cn2011至2015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生,2015至2020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20至2022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2022年至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助理创新师。开展关键零部件优化设计、重大装备智能化技术研发工作。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核能、军工企业委托项目,在粗糙表面表征、基于多场耦合的高效仿真算法、高端传感器应用、机械系统状态识别算法等方面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申请14项发明专利。
研究方向: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工业软件
研究重点:基于多场耦合的高效仿真;机械系统在线监测与状态识别
招生需求: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拉伸多模态触觉芯片及机器人电子皮肤研发”项目中开展机器人多模态感知技术研究,任项目公司总工程师。欢迎具有自动化、机械、计算机、电子、仪器等相关专业背景,对新型高端传感器应用、机器人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加入。
电子邮箱:yiny@jingjinji.cn
- 于晓梅
于晓梅
特聘教授YU Xiaomei电子邮箱:yuxm@jingjinji.cn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物理系任教、丹麦技术大学微电子中心做访问学者、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从事博士后和微纳机电系统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863等类型的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文章200余篇,授权和申请专利50余项。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微纳机电系统,微纳传感器,微纳加工和集成制造技术
研究重点:
微纳传感器设计、制备与封装;
MEMS传感器与ASIC电路的单片集成制造技术;
太赫兹焦平面阵列成像技术;
超材料与超表面技术。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研究课题:集成式MEMS多维力传感器。希望招收微机电系统、集成电路、力学、机械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yuxm@jingjinji.cn
参考资料:https://ic.pku.edu.cn/szdw/zzjs/jcwnxtx1/yxm/
- 张亮仁
张亮仁
特聘教授ZHANG Liangren电子邮箱:zhanglr@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理助理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二级教授,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主持或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科技部863项目、973项目、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在JACS,NAR、JMC等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药物设计与合成,重点关注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与合成、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药物设计、有机小分子对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调控研究等
招生需求:药物分子设计、合成与成药性研究电子邮箱:zhanglr@jingjinji.cn
参考资料:
http://dmc.sps.bjmu.edu.cn/szdw_20180111164751976675/yjsds_20180111164751976675/193002.htm
- 张威
张威
特聘教授ZHANG Wei电子邮箱:weizhang@pku.edu.cn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北京大学博士,美国RAE SYSTEMS公司访问学者,曾任电子科技集团49研究所工程师。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十余项,总经费超过三千万元。国家微机电标委会、惯性计量标委会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 SC47F / WG3)召集人;制定国际标准两项,国家标准7项。立项完成的“单片集成MEMS压力传感器”项目,转化成立了北京智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MEMS设计、工艺及应用
招生需求: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背景;具有微机电系统研制经验,了解机械加工与设计、掌握控制及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及编程。
电子邮箱:weizhang@pku.edu.cn
- 张兴业
张兴业
特聘助理教授ZHANG Xingye电子邮箱:zhangxy@jingjinji.cn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光电材料与器件集成研究。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博连读)。先后任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韩国成均馆大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Research Professor,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高级研发工程师等,曾兼任2018 IEEE 3M-NANO 国际大会“纳米材料与纳米流体”分会主席。在Nature Photon.,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Adv. Opt. Mater., J. Phys. Chem. Lett., J. Phys. Chem. C,, 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 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获“2015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主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高效率光电器材;新型发光材料;光电系统集成
招生需求:微纳电子学、光机电系统、应用光学
电子邮箱:zhangxy@jingjinji.cn
- 白昆峰
白昆峰
特聘助理教授BAI Kunfeng电子邮箱:baikf@jingjinji.cn20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感染与免疫、母胎医学、上皮细胞生理学研究。先后在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2023年第二届ImmunoSenstaion2-IFReC Advanced Immunological Course 旅行奖。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为UGC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广东省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申请国家专利1项。中国免疫学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
感染与免疫
细胞与基因治疗
招生需求:不限专业
电子邮箱:baikf@jingjinji.cn
- 耿钰粼
耿钰粼
特聘助理教授GENG Yulin电子邮箱:gengyl@jingjinji.cn2013至2017年 英国爱丁堡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双学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7至2022年 英国爱丁堡大学集成微纳电子系统博士、博士后。
2022年至今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助理创新师,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计划。
主要开展微纳传感器芯片系统研究,海外博士/博后期间参与多项微纳加工、纳米半导体材料、MEMS和智能传感器方向研究项目,以一作身份于ACS AMI、Nanoscale Advances 等期刊发表多篇SCI期刊论文。后续全职加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工程化研发以及发掘国内外前沿项目、并推进产业化。 在项目发展、筹备等方向,已协助国内先进单位,在新型MEMS器件、低维纳米集成电路器件、新型计算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多个项目立项及产业化。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人工智能
研究重点:
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
微纳传感器及其系统
人工智能感知及计算芯片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及控制、人工智能芯片等学科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gengyl@jingjinji.cn
- 闫江
-
- 顾春梅
顾春梅
特聘助理教授GU Chunmei电子邮箱:gucm@jingjinji.cn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6月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2016年1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曾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化学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进行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完成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和企业项目,研究成果以一作/共同一作身份发表在Angew. Chem.,Chem. Sci., Anal. Chem.等期刊,合作工作发表于Nat. Chem.等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合成生物学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合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工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gucm@jingjinji.cn
- 洪伟
洪伟
特聘副教授HONG Wei电子邮箱:hongw@jingjinji.cn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重点:基于靶点的新药研发,集中在PRMT1、TGF-β和LpxC为靶点抗纤维化药物和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
招生需求:
电子邮箱:hongw@jingjinji.cn
- 姜杉
姜杉
特聘助理教授JIANG Shan电子邮箱:jiangs@jingjinji.cn工学博士,物理电子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组织病理识别算法和新型显微成像技术。开发的频域对角线超分辨技术,刊登在国内高水平期刊《Advanced Photonics》。共同开发的扰动数据集和鲁棒性算法工作,入选MICCAI 2020。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在Nature Methods, Advanced Photonics, Optic Letters, Optic Expres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1篇。申请国内专利4项,国际专利1项,均已授权。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招生需求:目前主要研究课题:精准治疗胰腺癌的磁-光耦合增强型药械系统。希望招收生医工、光学、电子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jiangs@jingjinji.cn
- 姬婧
姬婧
特聘助理教授JI Jing电子邮箱:jij@jingjinji.cn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膜分离、高分子材料、二维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先后任英国巴斯大学Research Associate,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各1项。主持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DTA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英国国家级项目、国家工信部应急攻关专项等。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
膜分离
高分子材料
二维纳米材料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有志于从事新材料研发,具有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jij@jingjinji.cn
- 吕满庚
吕满庚
特聘教授LV Mangeng电子邮箱:lvmg@jingjinji.cn研究方向:材料与化工
研究重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功能聚合物材料
招生需求:
电子邮箱:lvmg@jingjinji.cn
- 雷鹏
雷鹏
特聘助理教授LEI Peng电子邮箱:leip@jingjinji.cn2020年博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心血管多模态成像系统的研究,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和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等课题研究工作,发展了血管内光声-超声-光学相干层析-光声弹性四模态成像系统,该成果获得《中国激光》2023年度“主编推荐奖”、“高影响力论文”及“风华廿年,卓越廿章”成果奖。2020-2023年通过广东省科学院“千名博士(后)专项”资助,在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研发工作,主持心血管光/声成像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诊断设备的研发工作,参与低成本超快速PCR设备,激光散斑成像设备等研究工作。2023年以来,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从事用于超声引导下穿刺的光纤传感器3D定位装置的研发工作。目前担任广东工业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
研究方向: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
研究重点:
多模态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包括光声成像、超声成像、OCT成像及荧光成像等
高端医疗设备(心血管介入成像设备、自然腔道内窥成像设备、体外诊断/成像设备)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自动化、光学、物理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目前研究课题有《用于超声引导下穿刺的光纤传感器3D定位装置的研发》,主要用于精准穿刺时的导航定位。
电子邮箱:leip@jingjinji.cn
- 马东阁
马东阁
特聘教授MA Dongge电子邮箱:madg@jingjinji.cn1995年吉林大学电子学院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95-199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副研究员;
1998-2001年留学巴西和英国;
2001-2016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至今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高级创新师。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汤姆森路透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学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H指数89,撰写英文专著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现任Research和Organic Electronics副主编,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责任编委。研究方向: 半导体光电子学。具体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显示与照明技术,有机光电探测器件及其集成技术,有机激光及其工作原理,有机自旋电子器件与新原理、新机制、新结构,有机半导体电输运及异质结理论,高精密有机半导体光电检测仪器开发与应用。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新材料
研究重点:
新型显示
柔性电子
智能光电检测与成像
新兴光电子技术
招生需求:
蓝光OLEDs材料、器件及其显示技术
光电探测材料、器件及其集成技术
新型显示驱动材料、器件及其集成技术
高可靠性固态叠层高分子电容器
希望招收具有电子、材料、物理、光学、微电子、凝聚态物理、电子工程或高分子等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madg@jingjinji.cn
- 马意朋
马意朋
特聘助理教授MA Yipeng电子邮箱:mayp@jingjinji.cn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创新药开发工作。2018年博士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药学院。先后任深圳因诺免疫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董事。在Plos Biology,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等期刊上发表15篇学术论文,获省、市、区4项研发项目资助。申请原创发明专利共9项,其中PCT专利1项,中国专利8项。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
肿瘤免疫药物
抗感染性疾病药物
招生需求:希望招生生物医药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mayp@jingjinji.cn
- 顾春梅
-
- 史民
史民
特聘助理教授SHI Min电子邮箱:shim@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项目部副部长。
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2016至2020年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惯性器件主管设计师,负责宇航级惯性器件总体设计。2020至2022年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无人系统实验室副主任兼技术主管,负责智能无人系统装备总体研发。2022年7月加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专业特长:富有力学、导航与控制、飞行器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具有多年航空航天领域的从业经历,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在力学仿真软件、惯导产品、飞行器设计、智能无人装备研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研究方向: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人工智能
研究重点:
工业软件
先进制造工艺、装备与智能机器人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具有力学、工业软件、机械、仪器仪表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shim@jingjinji.cn
- 孙文
孙文
特聘助理教授SUN Wen电子邮箱:sunw@jingjinji.cn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金属及复合材料、储氢材料、3D打印与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宇工程)。先后任罗尔斯-罗伊斯实验室科学家、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技术副院长。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Materials Engineering & Science: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Applied Surface Science、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上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9篇,授权美国、欧洲、中国发明专利14项。主持新加坡国家级项目、广州市基础研究项目及多个企业横向项目研发,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多项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曾获“优秀博士毕业生”、“罗尔斯-罗伊斯实验室优秀贡献奖”和“广东省科学院“百人计划”C 类高层次人才”等荣誉。
研究方向:新材料
研究重点:
金属复合材料
先进功能涂层
储氢材料
先进制造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有志于从事新材料研发,具有材料、化学、机械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sunw@jingjinji.cn, ntusunwen@hotmail.com
- 宋国峰
宋国峰
特聘教授SONG Guofeng电子邮箱:songgf@jingjinji.cn研究方向:光电技术
研究重点:
光电芯片
微纳光学材料与器件
红外成像与传感
招生需求:
电子邮箱:songgf@jingjinji.cn
- 邵金凤
邵金凤
特聘助理教授SHAO Jinfeng电子邮箱:shaojf@jingjinji.cn2016年博士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2017-202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担任博士后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小分子药物研发、蛋白质探针开发和病原微生物效应蛋白跨膜转运机制等方向研究和转化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ACS,mBio,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等著名刊物发表多篇重要论文。2020年入选NIH FARE Award(研究员卓越研究奖),并于2023年受NIH邀请担任NIH FARE Award首席评审专家,兼任包括Frontiers在内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和客座专题编辑,获批国家专利2项。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药设备
研究重点:
小分子药物研发
蛋白质探针开发
病原微生物效应蛋白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具有生物学、蛋白质结构生物学、药物化学或人工智能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shaojf@jingjinji.cn
- 王欢
王欢
特聘副教授WANG Huan电子邮箱:wang.h@jingjinji.cn2023年,参与北京沃锶达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的创立,任总经理、首席科学家。2018至2023年,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2014年至2018年,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系统生物学系博士后。2013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博士。致力于肿瘤心脏病学、心脏毒理学、心肌类器官与组织再生、高通量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研究。2023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BMC Medicine,Pharmacological Research,Molecular Metabolism发表研究型长文。其博士与博士后的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 Cell Systems,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等业界知名期刊。主持国自然基金两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
干细胞诱导分化心肌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
心脏系统毒理学和药理学
心血管疾病,如钙化主动脉瓣狭窄或药物诱导心脏毒性的分子病理学
心脏类器官与组织再生工程
高通量实验设计与分析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建模与分析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wang.h@jingjinji.cn
- 王淼辉
王淼辉
特聘教授WANG Miaohui电子邮箱:wangmh@jingjinji.cn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项目部部长。
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新星,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金属3D打印、激光熔覆及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工信部重大专项等项目多项。共获得授权国际专利7件、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文章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茅以升科技奖,国家专利金奖、银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研究重点:数据工程、智能算法、AI大模型、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嵌入式软件工程等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材料、化工、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且与人工智能技术有一定结合背景的学生
目前主要研究课题:
1.《高品质非天然工业酶智能创制系统》,简介:工业酶的设计和构建是酶催化应用于化工、能源、医药等领域的底层使能技术。本项目首创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生成式AI与催化空间优化理论融合的新酶创制方法,在蛋白分子结构理性设计和蛋白结构预测(2024年Nobel奖)工作的基础上,将酶分子设计从“序列-结构“的二维互映射拓展到“序列-结构-功能”的三维互映射,可精准创制出高品质 “非天然”工业酶,使得更多高价值、用途广的化学品可以在非苛刻环境下高效合成,有望在全球工业酶创制领域实现中国领跑。
2.《智能模式新能源材料高效研发系统》,简介:新型材料研发对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至关重要。本项目突破大原子模型基座、垂类大模型与跨尺度分子模拟算法、实验全流程AI自动化控制与辅助实验决策等关键技术,实现元素周期表有效覆盖、效率最高、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新型材料筛选设计,构建全球领先的“计算-实验”闭环的多智能体系统,打造能源领域新一代工业设计与仿真系统,快速推动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效率,实现新能源材料“从计算到应用”的全面提速。
电子邮箱:wangmh@jingjinji.cn
- 夏玺华
夏玺华
特聘助理教授XIA Xihua电子邮箱:xiaxh@jingjinji.cn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医疗器械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产业界从事项目技术开发、转化落地工作,项目及团队管理经验丰富。主要领域:高值医疗器械(脑机接口等)和半导体技术。发表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美国PCT1项。
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
研究重点:脑机接口等植、介入高值医疗器械开发及产业化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背景的学生
电子邮箱:xiaxh@jingjinji.cn
- 徐哲
徐哲
特聘助理教授XU Zhe电子邮箱:xuz@jingjinji.cn副研究员,北京市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Vebleo Fellow,墨尔本大学Research Fellow,SPIE和Optica会员。现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师,进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发掘、论证及研究工作。2019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2015年硕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曾任职于浪潮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光计算团队负责人,后于墨尔本大学从事元光学器件研究。主要研究纳米光学前沿技术,包括光计算、光子集成电路、纳米光镊、超表面等,主持和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美国DARPA、澳大利亚ARC等国内外科研项目14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受理PCT国际专利7项(包括美国专利2项),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曾获浪潮集团“新星奖”、北京市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等多项荣誉。
研究方向:半导体(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
研究重点:
纳米光镊技术
光计算和光子集成电路
超表面光学技术
非线性光学
光纤传感技术
招生需求:希望招收具有光学、光电子学、物理学或计算机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优先考虑掌握光学设计软件和实验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编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同学
电子邮箱:xuz@jingjinji.cn
- 史民
-
- 姚泽山
姚泽山
特聘助理教授YAO Zeshan电子邮箱:yaozs@jingjinji.cn研究方向:
研究重点:
招生需求:
电子邮箱:yaozs@jingjinji.cn
- 姚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