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超维景助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薇薇教授团队发表关于银屑病光动力治疗的创新方案
本文转载自“超维景科研解决方案”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培育的高科技企业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的世界领先成果。近日,该技术成果应用于银屑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利用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Two-Photon Microscopy, TPM),实现活体皮肤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其近红外激发光还可用于双光子光动力治疗,为银屑病的诊疗一体化提供全新技术平台。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因其病程迁延、复发率高且治疗效果有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法常面临药物渗透性差、靶向性不足、副作用明显等问题;而现有皮肤成像技术在深度和分辨率上存在局限性,难以实现银屑病病变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监测。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Two-Photon Microscopy, TPM)具有深层组织穿透能力强、光毒性低、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可实现活体皮肤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其近红外激发光还可用于双光子光动力治疗,为银屑病的诊疗一体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Biomaterials
08/2025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李薇薇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在材料学顶级期刊《Biomaterials》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天然中药单体的临床转化需求出发,设计制备了具有双光子激发性能的大黄素脂质体。研究证实,大黄素脂质体具有巨噬细胞线粒体靶向特性,可用于银屑病皮损的双光子成像与双光子光动力治疗,为银屑病诊疗提供有效辅助。


论文首页及在体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

研究首先探索了不同粒径大黄素脂质体的理化性能和透皮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大黄素脂质体具有良好的双光子激发性能,包封率高且稳定性优异。在透皮吸收方面,大黄素脂质体对银屑病皮损部位皮肤表现出良好的穿透性,而对正常皮肤穿透较少,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和皮损靶向性。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中,大黄素脂质体进一步增强了双光子显微镜的固有成像效果:同一成像深度下荧光强度显著增强,且可见荧光信号的点状富集。通过超维景双光子显微镜、莱卡双光子显微镜及奥林巴斯共聚焦显微镜的单光子成像验证,这些点状富集信号与病理染色结果高度一致,证实为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所在部位。

临床实验中,研究团队对不同部位、不同严重程度的银屑病患者皮损进行成像。结果显示,银屑病皮损部位在超维景在体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上成像独特,且大黄素脂质体可进一步提升双光子成像的荧光强度与成像深度,为皮损分级和治疗监测提供了潜在临床价值。治疗效果评估显示,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中,大黄素脂质体单独使用即可显著改善皮损状况(如红斑、鳞屑减少,皮肤厚度降低);联合 800nm 飞秒脉冲激光激发的双光子光动力治疗(TPE-PDT)后,皮损消退效果更为显著,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降低更为明显。李薇薇教授团队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深入探索机制,证实大黄素脂质体可靶向调控银屑病皮损中的促炎巨噬细胞:通过下调巨噬细胞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复合体IV的表达,抑制炎症基因表达,同时抑制炎症性T细胞活性与纤维化进程,从而改善局部免疫微环境和整体皮肤病理状态。

临床转化前景
该研究从针对银屑病诊治的中药单体临床转化需求出发,构建了“纳米药物设计-双光子成像-双光子治疗-机制探索”的完整探索体系,通过多维度病理学评估验证了大黄素脂质体辅助超维景双光子成像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价值。这为超维景双光子成像系统应用于掌跖等皮损明显增厚部位、银屑病累及关节炎时的关节部位成像,提供辅助手段和研发思路。在大黄素脂质体的辅助下,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为银屑病检测和治疗评估提供了创新性手段,在体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病诊疗评估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Jiachen Sun, Ao Sun, Yimeng Wang, Xia Xu, Yilin Liu, Chunlei Zhang, Yang Wang, Hongcai Shang, Weiwei Li, Liposomal Emodin: A Nanomedicine for Two-Photon Imaging and Mitochondria-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Psoriasis, Biomaterials, 2025, 123631.
关于超维景
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研发和生产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取了自由行为小鼠大脑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清晰、稳定的动态图像。这项发明被Nature Methods 评为“2018年度方法”,被国家科技部评为“2017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这款配戴式双光子显微镜已被国内外科学家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并获得了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它开启了神经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被誉为神经学研究的“革命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