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人工智能已形成全栈产业链,备案大模型104款,占全市近70%
本文转载自“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

▲9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市经信局、海淀区、昌平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工作情况并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
我们立足海淀作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和人才资源,汇聚起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海淀区拥有全国最密集的科创“家底”:37所顶尖高校、9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两院”院士646名,人才总量超过200万,人才创新发展指数居全国首位。这些资源为我们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资源所在就是使命所系,担当所向。我们紧扣未来产业这一战略方向,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先发优势。今年4月,海淀区成功获评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确立“一主两辅”赛道——以未来信息为主,协同发展未来制造和未来健康,已形成多元融合的产业格局。未来信息领域,人工智能已形成全栈产业链,备案大模型104款,占全市近70%;发布“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生态网络”,汇聚津、冀、蒙、新绿色算力;市区联合发布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三年行动计划,抢占国家AI4S产业高地。量子领域,市区联合成立量子专项基金,高标准运营全国首家量子孵化器和全市首家量子产业园。未来制造领域,具身智能集聚企业数占全市40%,以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为核心,构建引领全国、辐射全球的具身智能产业集聚高地。商业航天头部企业数量占全国近20%,正加快构建覆盖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及“通导遥”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除火箭发射外)。未来健康领域,在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抢滩卡位,成立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加速新一代脑机接口等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化应用。设立中关村基因细胞药物产业孵化中心、全球未来医药健康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农业合成生物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持续催生颠覆性技术成果。
为了推动海淀未来产业持续发展,我们重点采取以下四方面举措:
一是加速源头创新。全力服务驻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与清华、北大等高校战略的合作,积极推动高水平科教资源整合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支持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引导智源院、量子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未来产业布局,与区内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科研攻关创新矩阵。同时,我们构建覆盖“研发—转化—孵化”全链条的成果转化生态,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和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打造专业化、高能级的硬科技孵化体系,深化“超前孵化”的服务,推动创新成果加速市场化。
二是健全投入增长机制。我们围绕原始创新、项目孵化到产业攻关、场景适配全链条,每年投入50亿财政资金,以其精准、高效的撬动作用,有效激发未来产业创新动能。发布三期共200亿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构建贯穿企业成长全链路的投资矩阵,形成覆盖全产业体系的基金谱系。同时,我们运用投贷联动、全生命周期科技保险等创新金融手段,切实缓解未来产业研发长期战略投入的高风险压力,为企业关键发展期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筑牢人才根基。为未来产业人才量身定制“海英人才”“薪火共燃”等计划。为入选的“海英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资金及住房、落户等全方位保障;为参加“薪火共燃”培训的企业家,搭建区内龙头企业与初创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其全球视野与管理创新能力。试点建设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发布十条措施,重点在安居、创业资金、空间及成果转化等多方面,为青年人才提供“雪中送炭”式服务。为毕业生发放“Hidea”人才卡,提供“出行礼遇、休闲娱乐”等福利。
四是聚合生态要素。加快制定《海淀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完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统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细分领域专项政策,明确发展路径,培育智能原生新业态。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速企业裂变和规模化成长。优化应用环境,布局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中试基地和行业共性平台。空间保障方面,未来三年释放4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以东升大厦、软件园孵化器、集智未来孵化器三大基地为核心,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
下一步,海淀将全面落实北京市未来产业相关要求,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相关支持举措,以实招硬招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诚挚欢迎各界英才和创新力量加入海淀,共同在这片创新沃土上探索前沿、实现梦想!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海淀区立足区域的优势特色,正在研究制定三年实施方案,进一步突出应用牵引,来加速全域全场景开放,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的“海淀实践”。
一是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抢抓科学智能机遇,以AI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提升研发效能。另外,衔接区域“1+X+1”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助力信息业、工业、科技服务等重点行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未来赛道,培育一批具备“AI基因”的智能原生企业和业态。深化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民生领域应用,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二是全力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地。充分发挥海淀区创新策源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底层技术,创新有组织科研攻关,加快实现全栈国产化“根技术”的系统性突破,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竞赛中抢占先机、实现领跑。同时,深化校地合作、产教融合,高标准建设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畅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面向“生产线”的“绿色通道”,切实将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三是全方位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加强算力、数据等基础要素供给,加大政策、资金、空间和服务保障,构建开源技术体系,营造软硬协同的创新生态。完善市区联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矩阵,创新金融工具,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资本供给。立足海淀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一南一北生态圈”的战略定位,布局升级升维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治理,支持企业“出海”,助力区内人工智能企业在全球范围拓展创新资源与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