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企业风采 | 微纳动力:光电镊平台破解精子筛选难题,北航+北医三院联合攻关辅助生殖技术瓶颈

本文转载自“微纳动力”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近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培育的高科技企业微纳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微纳动力”)董事长兼CE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林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洪锴主任团队,在精子筛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基于光电镊平台,整合多物理场建模与自动化算法,为辅助生殖技术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全新解决方案,为众多不孕家庭带来新希望。


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约 17.5% 的成年人受不孕问题困扰。近50年来,全球精子质量(数量、浓度)持续下降,使得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殖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传统精子筛选与操控技术存在精度不足、通量有限、生物安全性低等瓶颈,尤其 ICSI 技术对单个优质精子的筛选精度和细胞完整性要求极高,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临床核心需求。


在辅助生殖领域,ICSI技术需精准筛选单个优质精子,但现有技术体系存在明显局限:

  • 传统人工评估:依赖操作人员主观判断精子活力与形态,误差大且需大量专业培训,难以保证筛选一致性

  •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虽提升评估客观性,却仅能完成图像分析,无法实现高精度主动操控,满足不了 ICSI 对 “精准捕获单个精子” 的需求

  • 传统微流控技术:被动式依赖流体力学,难以区分相似特征精子;主动式(声学、光学、磁学)或操作复杂,或存在光热损伤风险,或需细胞标记,均会影响精子活性与后续受精能力。


如何构建一种无标记、高精准、高通量且安全的精子操控系统,突破 “精度 - 通量 - 损伤” 的权衡难题,成为推动辅助生殖技术革新的核心方向。


2 研究进展

冯林教授团队与洪锴主任团队联合研究,利用光电镊微纳操控平台,融合多物理场建模与自动化算法,实现了精子 “精准筛选 - 高效操控 - 安全保障” 的全流程革新,为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

多物理场建模支撑,奠定精准操控基础

团队通过 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仿真模型,还原精子在光电镊系统中的介电响应过程,重点模拟了电极、光导层与精子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系统分析电场分布、电荷密度及介电泳力变化规律,确定了兼顾操控效果与生物安全性的合理技术条件,理论上可产生稳定且足够的驱动力,确保对精子的精准捕获与操控,同时避免对精子造成损伤。


三大核心功能,覆盖临床关键需求

该光电镊平台围绕辅助生殖临床关键场景,开发了三大核心功能,全面解决传统技术痛点:


(1)单精子高精度操控,生物安全性获验证


研究者通过动态光场引导精子沿正方形轨迹运动,操控精度可满足细胞级需求,且在不同速度范围内性能稳定。实验验证显示,操控前后精子活力无显著差异,DNA碎片率未增加;采用 5% 葡萄糖溶液作为悬浮介质,0.5h实验窗口期内精子存活率与PBS缓冲液相当,避免介质对精子活性的影响。

image.png

图1. 单精子操作的实验分析


(2)多维度筛选,锁定优质精子


在多维度优质精子筛选方面,平台建立 “形态 - 活力 - 存活率” 三维筛选框架,以匹配ICSI对优质精子的核心需求:

①通过图像处理量化精子头部特征,优先捕获形态更优的精子;

②集成实时速度检测模块,精准识别高活力精子;

③结合Calcein-AM/PI 双荧光染色(活精子发绿色荧光、死精子发红色荧光),通过荧光与明场切换成像,实现无标记辅助的存活精子筛选。

image.png

图2. 基于形态和运动能力的单精子选择实验分析

image.png

图3. 荧光标记单精子选择的实验分析


(3)多精子并行 + 群体操控,提升临床通量


在多精子并行与群体操控方面,平台整合目标检测模型与路径规划算法,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多个精子的有序排列,解决传统技术“单精子操控效率低”的问题。针对低浓度样本(模拟少精症场景),通过收缩正方形光斑,在90秒内实现120倍浓度富集,避免离心操作带来的机械损伤;针对高浓度样本,可实现精子群体的定向运输,逃逸率<1%,为ivf技术中“提升精卵相遇概率”提供新方案。<>

image.png

图4. 基于目标检测和路径规划算法实现的多精子并行操作

image.png

图5. 低浓度精子富集和高浓度精子定向运输


软硬件协同设计,兼顾自动化与易用性

该研究的实验平台是微纳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Light Operator S2光电镊微纳操控平台。其硬件系统采用专业光学组件与光电镊芯片设计:光学部分搭配合适的投影、成像组件,兼顾分辨率与低光损伤,确保光场调控精准;微流控芯片采用对称导电结构与光导层设计,保障电场分布均匀,为精子操控提供稳定微环境。


软件系统支持实时光学图案控制,支持多种光场形态切换与参数调节;结合ByteTrack跟踪算法实现精子动态跟踪与无碰撞路径规划,操作人员可通过简单交互完成复杂操控任务,大幅降低临床操作门槛。

image.png



3 临床价值与未来展望

该光电镊平台的研发,不仅突破了辅助生殖技术中 “精度 - 通量 - 损伤” 的传统权衡,更在临床场景中展现明确应用价值:


  • 对ICSI技术:提供无标记、多维度的优质精子筛选方案,减少人工主观误差,提升单精子注射的成功率;

  • 对IVF技术:通过精子群体定向运输,增加精卵相遇概率,尤其适用于精子活力偏低的患者;

  • 对少精症患者:低浓度样本120倍富集功能,解决 “无足够可用精子” 的核心难题,拓展辅助生殖适用人群。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一是基于精子轨迹曲率开发质量预测模型,部分替代荧光检测,实现完全无标记操控;二是设计符合医疗标准的一次性微流控芯片,集成“筛选 - 注射”全流程,形成封闭自动化系统,降低交叉污染风险;三是开展更大规模的人类精子临床实验,验证平台对受精率、胚胎发育率的实际提升效果,推动技术早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

image.png

冯林

冯林,微纳动力CE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百”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长江学者(青年)、北京市杰出青年、北京市科技新星、JSPS学者、GCOE学者、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操作和微纳米机器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靶向药物输送场控微纳米机器人精准化技术与医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式技术”,“基于高敏感性光电薄膜的光电镊单细胞无损自动化筛选设备”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IEEE ICRA在内的最佳论文奖等10项。带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金奖全国第二、首都挑战杯特等奖、冯如杯一等奖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封面文章10篇。出版《微纳米机器人概论》教材一部、英文专著4部。研究主要集中在场控微纳载药机器人,建立靶向药物输送微纳机器人一体化制造与多场驱动技术体系,为新一代微纳米机器人制备及控制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持。

image.png

洪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家,长期专注男性生殖健康与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研究,在少精症、弱精症等男性不育诊疗领域积累丰富经验,开创完成北医三院首例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显微取精和显微输精管吻合术,致力于推动生殖医学技术的标准化与精准化,为众多不孕家庭解决生育难题。担任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负责人,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参编著作和译著23部。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及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如“男性不育的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研究”,“睾丸间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Klinefelter综合征性腺功能低下及其分子机制”等。


关于微纳动力

微纳动力成立于2022年3月,是一家国际领先的、以设计制造高精尖医疗器械和单细胞级微操作与微手术仪器设备开发为主要业务的高新技术公司,致力于推动微纳米机器人技术及物理场驱动、控制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落地。微纳动力拥有研发实力强大的团队,通过十几年在非接触物理场控制方面的技术积累,基于四大物理场控技术的专研(磁场、电场、光场、超声)开发了多个创新型产品,主要有高通量、单细胞精准筛选光电微流控系统,磁悬浮胶囊胃肠镜机器人系统及肿瘤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