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 | 微纳动力:光电镊平台破解精子筛选难题,北航+北医三院联合攻关辅助生殖技术瓶颈
                                
                            
                                 
                        本文转载自“微纳动力”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约 17.5% 的成年人受不孕问题困扰。近50年来,全球精子质量(数量、浓度)持续下降,使得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殖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传统精子筛选与操控技术存在精度不足、通量有限、生物安全性低等瓶颈,尤其 ICSI 技术对单个优质精子的筛选精度和细胞完整性要求极高,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临床核心需求。
在辅助生殖领域,ICSI技术需精准筛选单个优质精子,但现有技术体系存在明显局限:
传统人工评估:依赖操作人员主观判断精子活力与形态,误差大且需大量专业培训,难以保证筛选一致性;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虽提升评估客观性,却仅能完成图像分析,无法实现高精度主动操控,满足不了 ICSI 对 “精准捕获单个精子” 的需求;
传统微流控技术:被动式依赖流体力学,难以区分相似特征精子;主动式(声学、光学、磁学)或操作复杂,或存在光热损伤风险,或需细胞标记,均会影响精子活性与后续受精能力。
如何构建一种无标记、高精准、高通量且安全的精子操控系统,突破 “精度 - 通量 - 损伤” 的权衡难题,成为推动辅助生殖技术革新的核心方向。
2 研究进展
3 临床价值与未来展望
该光电镊平台的研发,不仅突破了辅助生殖技术中 “精度 - 通量 - 损伤” 的传统权衡,更在临床场景中展现明确应用价值:
对ICSI技术:提供无标记、多维度的优质精子筛选方案,减少人工主观误差,提升单精子注射的成功率;
对IVF技术:通过精子群体定向运输,增加精卵相遇概率,尤其适用于精子活力偏低的患者;
对少精症患者:低浓度样本120倍富集功能,解决 “无足够可用精子” 的核心难题,拓展辅助生殖适用人群。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一是基于精子轨迹曲率开发质量预测模型,部分替代荧光检测,实现完全无标记操控;二是设计符合医疗标准的一次性微流控芯片,集成“筛选 - 注射”全流程,形成封闭自动化系统,降低交叉污染风险;三是开展更大规模的人类精子临床实验,验证平台对受精率、胚胎发育率的实际提升效果,推动技术早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
 
            冯林
冯林,微纳动力CE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百”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长江学者(青年)、北京市杰出青年、北京市科技新星、JSPS学者、GCOE学者、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操作和微纳米机器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靶向药物输送场控微纳米机器人精准化技术与医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式技术”,“基于高敏感性光电薄膜的光电镊单细胞无损自动化筛选设备”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IEEE ICRA在内的最佳论文奖等10项。带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金奖全国第二、首都挑战杯特等奖、冯如杯一等奖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封面文章10篇。出版《微纳米机器人概论》教材一部、英文专著4部。研究主要集中在场控微纳载药机器人,建立靶向药物输送微纳机器人一体化制造与多场驱动技术体系,为新一代微纳米机器人制备及控制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持。
 
            洪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家,长期专注男性生殖健康与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研究,在少精症、弱精症等男性不育诊疗领域积累丰富经验,开创完成北医三院首例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显微取精和显微输精管吻合术,致力于推动生殖医学技术的标准化与精准化,为众多不孕家庭解决生育难题。担任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负责人,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参编著作和译著23部。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及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如“男性不育的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研究”,“睾丸间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Klinefelter综合征性腺功能低下及其分子机制”等。
关于微纳动力
微纳动力成立于2022年3月,是一家国际领先的、以设计制造高精尖医疗器械和单细胞级微操作与微手术仪器设备开发为主要业务的高新技术公司,致力于推动微纳米机器人技术及物理场驱动、控制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落地。微纳动力拥有研发实力强大的团队,通过十几年在非接触物理场控制方面的技术积累,基于四大物理场控技术的专研(磁场、电场、光场、超声)开发了多个创新型产品,主要有高通量、单细胞精准筛选光电微流控系统,磁悬浮胶囊胃肠镜机器人系统及肿瘤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系统等。
                
首页
中心概况
平台建设
人才队伍
科研成果
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
招贤纳士
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